Zhāo Lewis Liú

Writer | Director | Producer
  • English
  • 中文
  • English
  • 中文
IMG_0383.jpg

Video

  • Bio
  • FIlm
  • Video
  • All
  • 1990 Institute
  • 美国之音

Chinese and Western Zodiacs: So Different. So Similar.

Zhao Liu February 3, 2022

The Chinese zodiac is a cultural artefact that has continued to thriv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any cultures throughout history have created their own unique-yet-similar celestial systems for predicting the future…while observing the exact same stars and planets. We will look at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zodiac systems. Why so different? Why so similar? Why have zodiacs survived? What would it look like if we merge them? We explore all these questions and include a fun section on “Prediction” vs. “Reality” for some of your favorite famous relationships.

[Transcript]

There are many zodiac systems but which one is best? We will be exploring two popular systems: the Chinese zodiac and Western zodiac systems.

By now, you probably already know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or Western astrology. But how do they compare? And can they be combined?

Zodiacs are a worldwide phenomenon dating back many millennia and claim to have predictive powers concerning individuals and terrestrial events.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zodiac systems.

First - They are both ’belief’, rather than ‘scientific’, systems; Second - both have 12 symbol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human characteristics; Third - both are based on orbiting the sun and fourth - both make designations based upon a time period at birth. 

However, these are only surface similarities. Why?

The 12 symbols?  Different. 

The human characteristics for each symbol? Different. 

A complete cycle of the zodiac? Yes. Different!  

The Chinese Zodiac uniquely relies on twelve animals as the predictive elements.
In ancient times, it was Jupiter that shined brightest in the sky after the moon. It became the basis for the 12-year animal cycle of the Chinese Zodiac as it takes Jupiter about 12 years to orbit the sun! What ancient person watched Jupiter for 12 years?!

Then, when you attach the Five Elements to the 12 animals, you arrive at the complete 60-year cycle for the Chinese Zodiac.  

Did you know you can even have an Inner Animal and Secret Animal?  

And how were the 12 animals chosen? 

Well, that’s the stuff of legend and lo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Western Zodiac consists of 12 sun signs based on the twelve zones of celestial longitude that Earth passes through in it’s 12 month journey around the sun.

They are named after the 12 ancient constellations closest to us. 

Did you know you also have a Moon sign and Ascending sign to describe your feelings and social mask?!

Where prescientific cultures created these zodiacs to answer the universal questions of “Why are we here?” and “Where are we going?”...

Today, mainstream culture likes to use it as a stealthy way to glean answers to much more practical questions like… “How old are you?”, “What kind of person are you?” and “Are you a good love interest??!! Hmmmm???” 

Let’s look at some relationships and  see what the charts would predict:

Elon seems to have some idea about what he’s doing…

The Royal Family? 

Blake Shelton?  Most improved!!

And if you want to date one of the BTS? V needs a Taurus Rabbit or Goat…Jungkook? He needs a Capricorn Snake or Rooster! Are you a match?

Interestingly, today, the Western zodiac is becoming more trendy among the younger Chinese and the Chinese zodiac is gaining visibility in the West. This begs the question - what if we combine the two zodiac systems? What would your “Animal-Sun” sign be? And will this bring us any closer to what it is we are seeking?

Nascent astrologists have indeed begun this inter-celestial marriage. For instance, Kamala Harris, a Dragon-Libra, would be described as ‘a seeker of balance, equality, justice and respect. A silent type, but also quick-tempered. They have an extraordinary fate, attributed to their hard work and willpower.’ Do you find this zodiac prediction to be accurate … or not?  

For millennia, people have looked to the sky for answers. What’s fascinating is that the human species is the only one compelled to ask, “Why am I the way I am?”, “ Why am I here?” And “where am I going?” 

Because zodiacs of the world all try to answer these same questions, perhaps they should be considered a symbol of Humankind’s fundamental unity.

Whether zodiac signs originate from the East or the West, whether they are accurate or not – the stars and the moon will continue to light our astrological path forward, paved by our free will, and lives will continue to be shaped by one force: the human being.

In 1990 Institute Tags Zodiac, Year of Tiger, Constellation Sign, Astrology, Compatibility, Capricorn
Comment

Christmas in China

Zhao Liu December 22, 2021

With headlines emerging every year over China’s alleged crackdown on the holiday — ranging from “Santa Claus won’t be coming to town,” to “China cancels Christmas,” the question stands: Do people in China celebrate Christmas?

Read More
In 1990 Institute Tags Christmas, Santa Claus, Christian Holiday, Secular Holiday, Yiru, Christmas Village, Holiday, Export
Comment

A Tale of Two Countries: China and U.S. Demographics

Zhao Liu October 29, 202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ina? This video in our China in Perspective series juxtaposes U.S. data with China data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today. Take a look at the two biggest economies in the world in comparison to each other – do you know that the total land masses of the two countries are approximately equal but China has 4.4 times as many people? What strengths and disadvantages follow?

Think about the impacts of feeding and sustaining such a large population, especially when there are so many retired people in relation to the working population. This video puts in perspective a wealthy country like the U.S. and a developing country like China to show that what happens in each respective country can impact each other and the world.

In 1990 Institute Tags United States, China, Demographic, Water, Labor Force, GDP, Land Mass, Consumption, Wealth Distribution
Comment

China by the Numbers - If China Were A Country of 100 People

Zhao Liu October 29, 2021

The video series, “China in Perspective,” is designed to expose you to interesting and insightful information about contemporary China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complex and intriguing country of 1.4 billion people. This video is a primer for the series, providing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demographic breakdown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from wealth distribution to education, to social media and video game usage, and more! This is a companion video to our next video in the series, “A Tale of Two Countries,” which compares the demographics of the U.S. and China, the two biggest economies in the world.

In 1990 Institute Tags China, Demograhpics, Population, Statistics, Infographic
Comment

Shang-Chi: Does the Legend Live up to the Hype?

Zhao Liu October 7, 2021

Marvel’s Shang-Chi with its Asian American superhero is an important film for Asian American representation. But is this really a cultural watershed moment or more of a marketing opportunity to ensure profit for Disney’s shareholders? Could it be exploiting the desire for more positive Asian representation? Time to buckle up as we dive into these issues in our new video, “Shang-Chi: Does the Legend Live up to the Hype?”. We talk about filmmakers and films that pushed the boundaries further and paved the way for Shang-Chi's success – why didn’t they receive the same attention? How much does Shang-Chi really challenge Hollywood stereotypes of Asian men? A movie like Shang-Chi is overdue and a milestone for the AAPI community, but there'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in terms of Asian representation on the big screen!

Read More
In 1990 Institute Tags Marvel, Shangchi, Representation, Masculinity, Martial Arts, Comic Book, Wuxia, Simu Liu, Disney
Comment

Numbers Don't Lie - Model Minority Myth Explained in 3 Minutes

Zhao Liu May 26, 2021

Asian Americans as the “model minority” may sound like a compliment, but it’s actually a harmful racial stereotype. Disparities within specific populations are hidden, leading to misperceptions, a lack of resources for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and the perpetuation of po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es. This video breaks down the facts to show the full spectrum of the Asian American population and highlights the gaps within this group in different aspects of society.

Read More
In 1990 Institute Tags Model Minority, Asian American, AAPI, Immigration, Bamboo Ceiling, Stereotype
Comment

Call It What It Is - Racism Against Asian Americans

Zhao Liu April 29, 2021

Through no fault of their own, Asian Americans throughout history have been blamed, scapegoated and ignored. This compelling video will capture the past and present events affecting bias and racism towards Asians in America and what this community has had to endure as Americans.

Read More
In 1990 Institute Tags Racism, Asian American, AAPI, Anti Asian Hate, Stop Asian Hate
Comment

MIT好兄弟谈硅谷创业路

Zhao Liu February 23, 2016

他叫桑文,今年27岁。在中国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后进入美国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他叫林茂凯,今年30岁,毕业于北京的清华大学,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桑文和林茂凯都是麻省理工的同学和好朋友。俩人从MIT拿到博士学位后,共同创办了一个名叫Smarking的公司。Smarking就是英语中Smart和parking这两个字拼成的,是“智慧停车”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专门做停车数据分析的公司。停车,听起来似乎没有那么高大上,但却是影响城市人生活的一个大问题。全美国有大约两亿五千万辆汽车,有大约八亿多个停车位,但是为什么人们还经常找不到停车位呢?在桑文和林茂凯看来,两亿五千万和八亿这两个数字之间肯定存在着一个鸿沟,他们的理想就是要填补这个鸿沟。在高科技创业公司林立的旧金山和硅谷湾区,虽然停车数据这一块好像和高科技不沾边,但是已经有投资人看出了其中的潜力。去年四月份在天使轮的投资中,Smarking成功融资320万。

尽管他们的公司已经在为 用户提供停车数据分析方面小有斩获,但是Smarking仍然处于草创阶段的艰难之中。那么,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呢?

Smarking公司共同创办人兼CEO桑文说,“最困难的我个人认为是找到好的人和你一起工作。这个是最具挑战性。像Mark是个特别的例子,Facebook给他一年二十万美元他不去,他来做这个事情。像这样又有非常高的能力高的水平,又能有这样的决心和意志,要吃苦要把这个事情做出来。要找到这样的人是非常难的。”

什么,没有听错吧?不显山不露水的林茂凯竟然是Facebook宁愿花二十万美金延揽的人才。是什么样的原因可以使林茂凯放弃大公司的高薪,而愿意白手创业?林茂凯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谈起了他对自己事业的理想和愿景。

Smarking公司共同创办人兼首席数据师林茂凯说, “我实际上之前也在金融行业和科技行业工作或者实习过。我自己的感觉是在数据分析这一块有很多很成熟的技术。或者说很多很前沿很先进的技术都是从科技或者金融行业出来的。但是在传统行业在数据分析方面有更大的潜力。为什么呢?因为传统行业一直没有把最前沿的从科技行业和金融行业来的技术应用起来。举个例子:我如果去Google或者Facebook工作,它们优化的程度,从零到100,他们可能已经做到了90-95,你要往前推进一个点两个点,你是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是我个人我更喜欢说,像在停车这个行业,从零到100它就是在零上面。花相同的时间,我很有可能就把这个行业从零做到85,甚至做到90。如果要我花相同的时间,我更愿意做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事情首先对这个行业有更大的影响力。对消费者也能够带来很大的帮助。”

林茂凯解释自己为什么放弃大公司的高薪而白手创业的说法,记者在旧金山的一些公司和学校里采访时也时常会听到。在这些从中国大陆到美国留学的年轻人中不乏具有浪漫情怀的理想主义者。这两位麻省理工的好友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十几个小时呆在办公室里工作,只有周六可以出去会会朋友,看场电影。桑文这样来形容他们的创业。

Smarking公司共同创办人兼CEO桑文说,“它不是个工作,不是一个Job, 它就是一个生活。你选择的你这段时间你就是这样一个生活方式。”

那么,在桑文眼中那些华人创业者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桑文说,“都很浪漫主义。(笑声)都是不甘心于只是挣一点钱,或是三两年把公司卖掉,当然这样的人也有。但是很多很多我们碰到的人都是非常非常有理想,愿意把人的生活变得更简单,更舒适。都是朝这个方向去的。”

具体到创办Smarking的这两个从中国大陆到美国留学的年轻人,他们的理想又是什么呢?

桑文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最终真正能够解决停车问题。真正能够把很大量的停车数据集中起来,然后能够让像我们这样的普通消费者受益。怎么样受益呢,不管是你使用手机的应用也好,或者是你车里的导航系统也好,甚至无人驾驶车也好,它都需要停车的信息。我们希望有一天把这个公司做到这个产业的支柱公司,来支持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支持每一个人的每一天的生活,让我们每一天的出行变得非常的方便。”

这两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和好朋友能够聚在一起创业,既有他们个人的因素,也有他们的母校的培养教育有关。两个人都不同意那种认为在中国大陆受过教育的人缺乏创造性的说法。

桑文说,“ 我觉得说中国人有没有创造性美国人有没有创造性,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对的。哪里都有有创造性的人。说道MIT的教育到底特别在哪里,那肯定是非常有特色。它的特色在于什么呢?它非常鼓励学生创业。整个气氛就在那里。它让你有一种又没有负担,又有希望,能够看到身边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你就会说他们可以,我为什么不行?你就有想要尝试的冲动。学校给予的支持也非常到位。

林茂凯表示, “我觉得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学校的这个环境。你在那边可以遇到很出色的同学和朋友,跟朋友交往啊。有很出色的教授啊老师啊给很到位的指导。如果能够跟最出色的人呆在一起的话,什么时候你就会有这样的想法,会有这样的冲动说:我们要把这个事情做起来。”

In 美国之音 Tags 创业, 硅谷, 麻省理工学院, MIT, 科技, 上海同济大学, 清华大学, Smarking, 融资
Comment

美厨娘的两道菜

Zhao Liu February 4, 2016

有一个从台湾来到美国的女学生,因为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不喜欢为了考试而苦读,不喜欢大雪纷飞的日子躲在宿舍里,于是就用她从小就喜欢做的事情来让自己高兴,那就是:煮菜。现在,她已经成为了美国著名烹饪电视频道的主持人,她所写的烹饪博客有上千万的支持者。

这是美国NBC广播公司的一篇报道,这位教观众做叉烧包的女主持人叫谢凯婷。从她的口音听得出来,观众大概可以知道她来自台湾。但是她眼下并不住在台湾,而是在加州硅谷的库珀替诺,对了,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苹果公司总部所在的城市。谢凯婷刚刚从台湾回到美国,是因为她最新的食谱在台湾出版,她要为新书做宣传。谢凯婷说,“这本书花了我一年的时间。我平均出书的频率大概是一年一次。里面从食谱啦到拍照,整个都是我自己来做。从封面到里面的每一个步骤全部都是我自己拍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我自己写的。这本书强调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要在厨房里缩短时间,才有更多的时间跟家人坐在餐桌。”

谢凯婷在书中介绍的食谱和做菜手段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那就是所有的菜都可以在一个锅子里完成,甚至在一个锅里可以同时做两道菜,而且是零油烟。

谢凯婷说,  “比如说像这个鸡肉丸子,配上旧金山很有名的海鲜浓汤,你可以煮鸡肉丸子的时候顺便煮这个浓汤。或者像这个日式的咖喱,再加上这个曲烤,我就用电饭煲一次就完成了。一次就是两道菜。”

既简单快捷,又没有油烟。什么样的烹饪有这么神奇?光说不练不行,还是让谢凯婷给我们露两手,做两道菜来尝尝吧。

“我今天要示范的是指针花雕虾跟糖醋排骨。其实我觉得像花雕酒做的这个料理,是中国很经典的一个菜系。还有糖醋排骨更是我们华人很喜欢吃的一道菜。可是我们今天会颠覆传统的这两道菜的做法。”

哦,口气很大嘛。那就来看看。

先看糖醋排骨。事先要用什么样的佐料来腌制排骨呢?

“先把酒,还有酱油,还有蒜末跟猪排腌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腌好的猪骨排我们就把它沾上一点粉。这样沾。然后,沾好的小排骨,我们轻轻把粉抖掉,放在烘培纸跟烤盘上面。15分钟就可以烤好。对,425度。”

把沾上番薯粉的排骨送进烤箱之后,谢凯婷接下来要做的事是准备好糖醋汁。她独出心裁的地方在于,糖醋汁的主要成分竟然是草莓酱。

“还有白醋,还有番茄酱,还有水,就可以完成我们今天糖醋排骨的sauce。因为本身这个果酱它有果胶,还有糖分,所以你就不需要加糖也不需要勾芡。它本身就会产生一种黏稠的状态。我先把这个果酱放两大匙,还有番茄酱。 这样就可以了,然后我们再把它拿到炉上稍微煮一下。把它烧开,这样就好了。”

糖醋汁调好煮好,排骨也已经在烤箱里,谢凯婷马上开始准备下一道菜:指针花雕虾。
“那我们开始做下一道菜,这道菜也是要用到烘培纸。我们把虾子放到纸上,然后密封起来,然后倒入绍兴酒再密封。这个是绍兴酒,然后再加上一点盐,一点糖,搅一搅。然后把这个虾子摆上来,一个袋子摆10只左右。再把这个枸杞放进去。我们把它封起来。我们要做一个口袋,先把它绑起来。这样做一个口袋以后,我们把酱汁倒进来。然后把它完全密封。这样子就完成虾子了。再做一包,因为我们可以一次做两个。这个就是锅子,然后把它放进来,然后锅子加热,然后五分钟它就完成了。非常简单。好了,这就是两包虾,然后我们就把它加热一下。”

包好的虾包还没有上炉,烤箱定时的手机时间响了。该把排骨拿出烤箱了。但是,谢凯婷打开烤箱看了看,认为还欠点火候。

“可以再烤三到五分钟。”

可以开火蒸烤“指针花雕虾”了。

“好,让它煮一下。它等一下里面会让它膨胀,就会在里面蒸,然后这个虾子就完成了。”

如果是在户外,该怎么做这道花雕虾呢?

“户外料理就是不要用烘培纸,而是用锡箔纸。然后就放在烤肉炉上面就好了。有时候不一定用花雕酒,有时候我是用啤酒。”

啤酒也能做花雕虾?不信吗?有录像为证。

把烤好的排骨拿出来。

但是这道菜还没有完。

“这个sauce已经煮好了,等一下我们把排骨加进来拌一下就可以上桌了。”

别急,还不到吃的时候,还要撒上芝麻,剪上几瓣红辣椒和葱花让菜更美观。

好,虾包也烤好了。

“好,打开喽。”

谢凯婷烧制这两道菜的时间大概是30分钟,而且您看:是不是零油烟?

谁能想到,这位美厨娘在台南的成功大学念的是水利工程系,和烹饪风马牛不相及。她后来的经历和其他来美国留学的台湾学生没什么两样。谢凯婷先是在波士顿的克拉克大学拿到了企业管理的MBA学位,然后就结婚生女,当起了家庭主妇。为丈夫和两个女儿做一日三餐一直是她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即使是她接受采访,撰写博客,拍摄录像等等这些工作,也都得在送孩子上学之后开始,在下午接孩子下学之前结束。

美食博客作者谢凯婷在接受采访时说,

“其实当时我只是想说,做菜是我的兴趣,一方面你做菜又可以把家里照顾得很好,另一方面又可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所以我就开始在厨房里用镜头还有文字来记录这个菜的味道。所以一开始只是淡出的想说。哎,做完菜后拍个照,写个文章,然后放到blog上面,就没有想到在三个月以内,非常多的读者就开始写信给我,很多很多的读者就涌进来了。还有出版社和一些媒体就开始采访我,请我出书这样子。所以一切就是从厨房开始。”

在号称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硅谷,大家听的最多的故事就是从车库创业,还真很少听到过厨房创业的事情。创业三年来,这位有着MBA学位的家庭主妇已经创立了“硅谷美味人妻”和“美味生活”这两个品牌。她所创办的餐饮内容网站是目前华人世界中内容最完整丰富的平台之一。谢凯婷同时也担任了世界饮食内容网站Tastemade2015亚洲大中华地区的品牌大使和首位华语料理节目主持人。

谢凯婷说,

“我们现阶段有自己的博客,然后有自己的Facebook,我们还有很多的社群媒体。比如说我们有跟‘美拍’合作,就是全中国最大的手机app合作,把我们的视频放上去。我们也跟‘优酷’合作。在台湾呢,我们也跟非常多的媒体合作,比如说我们有专栏的授权,在很多的媒体就会看到我们新的文章。我们博客目前大概是一千六百万人次。在短短三年时间,已经有一千六百万曾经来过我的博客。在Facebook脸书上我们也有超过二十八万的粉丝。”

正是这些访客,读者和粉丝使得谢凯婷的餐饮网站在华人世界中很有名气。和这些读者的互动也是她非常开心的一件事。她发现有些读者的反馈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谢凯婷说,“其实我们的读者呢,百分之八十是女性。可是呢,我常常会受到很多这些女性读者的先生或者是男朋友的来信。为什么呢,他们每次写信给我都说,Katie呀,我要感谢你,因为我女朋友呢从来不做菜,但是呢,自从有你以后,我每天三餐都有东西吃了。每天回家都有热腾腾的饭菜。所以,我觉得因为我的关系,让那些女性的boyfriend 和老公都感到很幸福。然后还有更多的女性读者,她们也写信来跟我说,她们的婚姻关系还有亲子关系,比如说跟孩子跟先生的沟通,也获得很大的改善。”

既然谢凯婷的烹饪能够让成千上万的读者的生活和家庭关系得到改善,那么她烧的菜对她自己的家庭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谢凯婷说,“我们华人有一句话,就是说如何抓住先生的心就是要抓住他的胃。我觉得这个理念真的是太棒了。我先生他大概每天下午三点钟就会打电话给我,说‘老婆,我们今天晚上吃什么?’那我就会说,晚上煮你喜欢吃的什么什么的。那通常呢,他大概五点钟就会出现在家里了。”

In 美国之音 Tags 厨师, 美厨娘, 硅谷, 台湾, 旧金山, 厨房, 食谱, 叉烧包, 美食, 播客, 美味人妻
Comment

一个婚礼策划师的一天

Zhao Liu January 28, 2016

举办一场如梦似幻的婚礼,大概是每一个女孩子心中的梦想。但是,婚礼浪漫,筹备却难,不仅每个细节琐碎繁杂,而且价格也不便宜。在号称无爱的硅谷,有一个从中国来的女孩儿,开发了一个教导准新娘和准新郎如何操办自己婚礼的应用程序。它不仅手把手地教新人如何一步步地筹划婚礼的每一个步骤,而且还能省钱。

上午10点,加州的阳光明媚灿烂。蒋融融和两个助手来到斯坦佛大学的校园。走在中间的就是蒋融融,她是Lady Marry婚庆公司的创始人和老板。
    
她们要去的地方是斯坦佛大学教堂。蒋融融筹办的不少婚礼都是在这个教堂里举行的,她来这里就是要为接下来要筹办的一个婚礼作准备,落实仪式的细节。比如新郎要站的位置,伴郎伴娘要如何才能不抢一对新人的风头,新娘进入教堂时速度的快慢等等。这些都是在以前的婚礼上重复过很多遍的场景,但是蒋融融和助手们今天还是要重新规划。
    
她们一边在现场指指画画,一边又在频繁地看手机,仿佛收集上提供有指南宝典一样。原来,她们是在用Lady Marry婚庆公司自己开发的一款应用软件。这是一款教给新娘新郎如何自己筹办婚礼的DIY指南。它不仅介绍详尽的细节和步骤,而且还配有大量婚礼所需资源信息。蒋融融她们如果不用自己开发的软件,还会用谁的呢?
    
斯坦佛大学教堂是学校的创始人斯坦佛先生所建造,虽然外表看起来没有美国东部的教堂那么高耸巍峨,但是却具有加州建筑特有的西部风情。教堂内部装饰精致大气,在这里举办一场婚礼,一定别有即庄重又浪漫的气氛。
    
蒋融融在中国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来到美国后进入著名的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学习。她拿到MBA的学位之后来到硅谷创业,去年开办了她的婚庆公司并且开发出婚礼策划软件。身在世界创新中心的硅谷,这里到处都是电脑或微电子领域的创业公司,蒋融融为什么要选择婚礼策划来作为她的创业项目呢?

Lady Marry婚庆公司创始人蒋融融说,

“当你站在硅谷这个地方,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想做相同的事情。这边聪明人太多。如果是让我跳进这个地方,跟他们去竞争,有可能我做出的就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产品。所以我经常在想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能够脱颖而出?之后有一段时间我慢慢意识到我有可能是做婚礼是因为我参加了一个朋友的婚礼。那个朋友也是个留学生,他想在这边坐一个DIY的婚礼,因为留学生都没有钱。所以就想:哎,怎么样去帮他策划一场非常好的婚礼。婚礼这个事业对于我而言它是一个转变。它是你从互相欣赏对方的优点开始,慢慢去学习怎么样去容纳对方的缺点。它是当你从一个爱的接收者慢慢变为爱的给与者,所以婚礼时一个这样的转折点。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些事情把这个转折点做得非常好。”
    
在教堂里踩点完毕,蒋融融一行三人并没有离开校园,而是从教堂右侧继续向东北方走去,她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著名的斯坦佛设计学院。从这幢外表普通的楼房里走出了许多闻名世界的设计大师。但是,这里和婚礼策划好像没什么关系吧?蒋融融三个人找到了一处设计平台,开始了对婚礼所有细节的沙盘推演和反复推敲。就在她们的对面的一间教室里,一群设计学院的师生正在为什么设计问题争得不可开交。
    
讨论婚礼细节为什么还要来这么一个不相干的地方呢?原来蒋融融自有她的道理.

Lady Marry婚庆公司创始人蒋融融说,

“因为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创业的点子,只是想创业。所以第一次听到一个大学教授开始说婚礼相关的一些创业的想法,就是在这里。第一次我们模拟一些用户的行为,包括设计每一个产品的性能,也是在这里。所以当我们没有想法的时候,我们就想到这里来,因为每一次我们到这边来就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出现。我们开始慢慢觉得这是一种信念。”
    
不论是教堂踩点还是头脑风暴,这些还都是属于纸上谈兵。那么接下来就要进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施阶段了。下午两点钟,我们跟着蒋融融来到Lady Marry婚庆公司位于山景城的所在地。在一个会议室内,要让准新娘试试婚纱了。
    
这位准新娘叫亭滟。她虽然有了未婚夫,但是还没有定下婚礼的日期。这并不妨碍蒋融融给她介绍一款适合她穿的婚纱。问她穿上婚纱的感觉是什么?

“感觉很紧,好像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亭滟带了她的闺密悦悦来这里体会一把将来做伴娘的感受。

“她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了!他们俩个人相知相遇是在太不容易了!”

有点夸张。她还起哄要让亭滟跳一段“小苹果”。但这不是一个让女孩子们尽情开心的时刻吗?

作为一个刚刚创业的留学生,身为女性的蒋融融很清楚自己在创业时所具有的优势。

Lady Marry婚庆公司创始人蒋融融说,

“我觉得缺点是我是一个女生,优点也是因为我是一个女生。因为女生这边很多人会觉得是非常感性的动物。其实投资人也会这么认为。他会担心有些事情对女生会不起作用。但另外一方面因为你是个女生人们反而认为你是个弱者,发呢若要你更好地去和其他人沟通。因为他们认为你是个弱者,反而更愿意更开心与你去分享。”

试穿婚纱的现场来了一位前新娘。她叫左贤,英文名字叫Shine。左贤也是用蒋融融的婚礼策划App.成功策划了自己的婚礼。(clip 2154,2155)她一进来就开始鼓捣她带来的手提电脑,她这是要干什么呀?原来,这是左贤的丈夫设计的一个新奇的音乐盒。这个音乐盒是左贤的丈夫在婚礼上送给新娘的礼物。这个电脑才子设计的礼物十分与众不同,非常有硅谷的特色。    

红酒业者左弦说,

“因为我跟我老公的相识非常的赶。基本上是12月底向我求婚,然后我们选了5月10号作为我们的婚礼。因为那正好是我们的恋爱周年。自己都不知道美国的婚礼其实应该提前一年半就开始准备。正好我朋友圈里有一个朋友就推荐了Lady Marry,说这是给新娘策划婚礼用的。那我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不能自给做呢?事实上一步一步下来,这个tool非常好用。基本上我在任何时间点卡壳了,我上这个网站去找,一摸一样的问题它就在下面的hint里头。所以很快就能找到解决方式。只要姑娘们属于有想法,自己想要一个独创的婚礼,然后行动力又比较强的话,其实我很建议大家去试一试。不仅仅只是省钱而已,更多的是给你一个机会去创造一个专属于你自己的回忆。”

4点半左右,婚纱试穿结束了。蒋融融回到她在楼上的办公室。这实际上是她在这个创业孵化器大楼内租下的一个办公位置。接下来,她还要同一个婚礼花商讨论下面要举办的婚礼的花卉布置和交易。在等待花商的空档,蒋融融还要处理一些事情。Lady Marry婚庆公司虽然成立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是已经被搜索引擎谷歌的网上商店评为婚礼策划的第一名App.。这一年走过来,蒋融融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呢?

Lady Marry婚庆公司创始人蒋融融说,

“其实我觉得每一段时间都蛮困难的,因为在你小的时候有小的困难,大的时候有大的困难。一开始的时候最困难的是找不到用户。你会说‘用户在哪儿啊?我总觉得这东西有用,但不知道给谁有用。’到了第二个阶段,当你有了用户你会想我下一步该做什么东西?是去测试盈利模式还是去开发某一个产品的性能,让用户的黏度更高。这就是鸡和蛋,但是你又不能同时handle两件事情。每一次作减法的时候是你最困难的时候。”

花商来了。看着蒋融融和她专注地讨论婚礼上花卉的细节,记者情不自禁地想要问她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未婚的婚礼策划师,蒋融融想要为自己策划一场什么样的婚礼呢?

Lady Marry婚庆公司创始人蒋融融说,

“其实我每次在看新娘给我的idea的时候,我有时候就像做小偷一样,盗用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跟合作伙伴商量的时候就会想:哎,这个场地也许会成为我婚礼的场地吧?但是,当你发现你每一天往里面塞一点想法的时候,当未婚夫有一些想法加进来的时候,会非常有温馨感,你会觉得说婚礼不单单是说‘我愿意’的那一刻,它其实是长达十二个月或更长时间的一个过程。我的婚礼应该是会跟创业有关。所以我希望这个婚礼当中难得会有很多硅谷的朋友来参加,所以我希望硅谷会成为婚礼的场地。我会邀请各种各样有类似想法的人可以一起加入,然后做一个非常有硅谷范的婚礼。”

In 美国之音 Tags 留学, 美国, 硅谷, 创业, 婚礼, 斯坦福
Comment
  • Video
  • Older
  • Newer

ARCHIVE

MIT好兄弟谈硅谷创业路 

美厨娘的两道菜

一个婚礼策划师的一天

SOMA区的几个年轻人

好莱坞正在经历文化革命

旅美青年作曲家李劭晟

卖烤串的MBA

日裔美国人眼中的安倍访美

《棉花之路》:廉价时尚的高昂代价

民权战场塞尔玛的50年变迁

网上约会在北美华人中流行

互联网企业将颠覆影视行业

中国影人涌入好莱坞

中美电影合作进入蜜月期?

美国大麻合法化的博弈(下)

美国大麻合法化的博弈(上)

美国模范族裔中的弱势群体

中国投资移民热持续升温

抗争与适应:中国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美国律师所或向马航波音提出巨额索赔诉讼

美国研究生院排名出炉:耶鲁法学院战胜哈佛

社交网络让中国网民不再孤单

与中国大学合作:美国大学将挥刀自宫?

亚洲教科书之争越大洋:美国韩裔对日本海说不

facebook twitter-unauth instagram-unauth linkedin url
  • News
  • Contact

Zhao Lewis Liu © 2022

Zhāo Lewis Liú

Writer | Director | Producer

Independent filmmaker

Freelance writer

facebook twitter-unauth instagram-unauth linkedin url